海参的育苗及养殖一直都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产业,这其中又以辽宁、山东、河北等省较为突出。近年来“北参南养”又在福建沿海发展得较为迅速。可以说,海参养殖行业为这些地区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可观的经济效益往往又是与风险并存。这里提到的风险指的就是养殖风险。
海参的养殖风险在于海参的养殖周期较长,一般从育苗到养成至少要三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气候因素、水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等都是海参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都决定着海参育苗、养殖的成败。
海参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浮游期的“烂胃、烂边”以及幼参及成参期的“腐皮综合征”。
“烂胃、烂边”的主要症状是耳状幼体,特别是发育至大耳后期,幼体出现边界模糊,胃壁增厚、模糊、溃烂,进而发生幼虫大量下沉并死亡。
“腐皮综合征”的症状主要是以海参摇头、肿嘴、化皮为主。引起海参上述疾病的原因一般都是由致病菌感染所致,而且腐皮综合征的病原在不同地区和发病参龄间存在差异 ,而且该病并非单一的病原感染。灿烂弧菌、假单胞菌、溶藻弧菌等都能引发该病。
这些致病菌一般都是条件致病菌,就是在海参的生存条件恶化或者自身免疫力出现问题时容易发病并引起大量死亡。而且细菌引起的病症在整个海参养殖周期内均可爆发,且传染性强,不易控制。尤其是最为常见的弧菌引起的各类疾病,几乎从育苗开始一直到养成期结束均能爆发。
虽然致病菌会引起严重的疾病,而且其引起的疾病会令海参养殖行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从育苗期开始一直到养成期,在各个环节做好把控是防止疾病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育苗期选择高质量的种参,并从饵料、养殖水环境以及养成期的底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致病菌的控制,以防止其趁虚而入。平时,使用净水之星、氨基多维、底改之星对水环境以及底质进行改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也可以有效起到预防致病菌爆发感染的效果。